因网上清一色的好评,我去读了这本书。可看完之后,却有了与主流舆论不一样的观点。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并非男女主之间生死契阔的爱情,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将人异化的过程 —— 那种冰冷与恐怖。
《三日间的幸福》原名《我用一年一万日元卖掉了寿命》,我认为这个名字更契合故事的主题。这个故事的内核与其说是 “幸福”,不如说是 “买卖”。这是一个赤裸裸的资本主义悲剧,一个努力赚钱为艺妓赎身却最终殉情的故事。
楠木,一个自视甚高却在学业、人际与生活中全面溃败的年轻人,在这样的困境下,选择卖掉自己的 “寿命”。极其讽刺的是,即便决意赴死,也需得到资本主义体系的批准。
而宫城身世悲惨,母亲欠下高利贷,将她卖掉还债。她不得不在十岁时成为一个艺妓,周旋于无数像楠木一样濒临失控的男人之间。在恐惧下,她被迫相信资本家(公司高层)会提供庇护,可内心却深知其虚无。
在这样的背景下,楠木作为在失控边缘男人们的其中一个,成为了宫城的客人。宫城则成为防止他报复社会的监视员了。在楠木逐渐发现自己人际关系一塌糊涂的过程中,也曾冲动之下意图将痛苦倾泻于宫城,但他最终醒悟,看清了宫城与他同为秩序下的祭品。
更刺痛他的是荒诞的事实:原来自己三十年的寿命只值三十日元。他可以一文不值,可偏偏是可笑的 “三十日元”。正是这一定价行为本身,构建了一套无可辩驳的象征体系,通过赋予一个具体金额,彻底抹杀了生命本不可量化的内在价值。
在相处的过程中,这个被系统判定为近乎无价值的男人,爱上了这个艺妓。然而在这片价值的废墟上,所谓的爱情也难逃被交易的本质。
男主角的伟大献身,更像是一场精明的资本运作:他 “献祭” 宫城,将她当作与社会沟通的工具,并从她的存在中汲取艺术灵感;他唯一值钱的 “历史性”(继续活下去能够拥有的艺术成就),他再将这份由献祭而来的价值,作为赎买宫城自由的资本,卖出再买入,完美的市场增值。这不像是单纯的爱,更像是一场自我价值实现的投资。
最后那场殉情,由此剥落了所有浪漫的外衣。楠木苦泱泱的哭诉 “我要死了,你去爱别人吧,拿我的命去爱别人吧”,与其说是无私的成全,更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殉情邀请。女人看穿了他的口是心非,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样,决定与他一同赴死。
他以死亡作为货币,一次性买断了爱情的所有权,证明他 “死得有价值”,确保宫城永远属于他。他以生命的消亡交换爱情的永恒,他虚伪地与资本主义做了最后一笔交易。
而资本主义,成了这场殉情的倒数第二位证婚人。最后一位证婚人,则是在第四面墙之外,为这种虚伪幸福而落泪的我们。我们为在这套体系下,通过购买与套现才得到的最反叛、最私密的情感共鸣,这些被虚伪骗得的眼泪,成为了终极虚伪的同谋,成为了被资本主义迫害而死去的 “新人” 的最后一位证婚人。
三秋缒或许从未想过要成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可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批判,赋予了其笔下世界的真实性。它揭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或许连作者都未曾明言的、来自资本主义的冰冷、虚伪与麻木。
他笔下的人物焦虑、孤独与自暴自弃,并非某种个体缺陷,而是系统性的症状。尤其在当代日本,这套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已经成为人们从一出生就必须吸入肺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