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黑毒舌

腹黑毒舌

《為什麼日漫裡充斥著大量的廉價的寬恕和原諒?》作者:天人合意

為什麼日漫裡充斥著大量的廉價的寬恕和原諒?

還記得《我的兄弟是順溜》中那句掷地有聲的台詞嗎?“他們殺了我全家,憑什麼一句投降就可以回家?” 這句話之所以震撼,正因為它撕開了一層我們習以為常的、近乎虛偽的和解敘事,直指中國人精神世界中某種更深層的東西。那不是仇恨,而是公義。

儒家傳統中關於復仇最經典的兩句話,其實早已寫進了我們的文化基因裡:

  • “九世之仇猶可報乎?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出自《春秋公羊傳》,講的是紀侯譖齊哀公,至襄公九世,國仇仍必報。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說得明明白白:無差別的原諒,其實是對善的背叛。
    這並非鼓勵血腥,而是強調一種道德上的對稱 —— 罪惡必須付出代價,善意才值得回饋。原諒可以發生,但它絕不廉價。

而日漫中我們卻常看到另一番景象:壞人作惡多端、屠城滅國,卻在最後一刻流淚懺悔、下跪求饒。於是主角收刀入鞘,觀者熱淚盈眶。彈幕刷起 “他也只是個可憐人”。罪與人被精巧地切割開來 ——“不要恨人,要恨罪。”“無論什麼理由,殺人都是罪惡的,哪怕對方是殺人犯。”

這種敘事背後,藏著一段未被真正安放的歷史,與一個民族深層的緊張。大部分日本人對過去的侵華歷史心知肚明,他們知道自己曾經做過什麼,也潛意識地恐懼著某種報復的倫理可能性。這也是一種文化無意識中的防禦機制啟動了 —— 通過故事一次次演練 “只要道歉就會被原諒” 的情節,他們試圖在虛構中消解現實中的罪責焦慮。“彎腰、下跪、流淚”,這三個動作幾乎成了日式贖罪的標準儀式。一旦完成,敘事便迅速轉向和解與救贖,彷彿罪惡真能被淚水洗滌,被時間稀釋。

但真的所有日本創作者都認同這一套嗎?並不。有兩個人用畫筆提出了異議。 一個是鳥山明。弗利薩與孫悟空有一段極為精彩的對話: 弗利薩說:“你們賽亞人就沒濫殺無辜嗎?” 孫悟空答:“所以賽亞人也滅亡了。” 弗利薩笑:“消滅賽亞人就是我幹的。” 孫悟空平靜回應:“現在輪到我來消滅你了。” 沒有原諒,沒有和解,只有因果。借悟空之口道出一個冷酷而公平的宇宙法則: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亡族之仇,須以亡族償還。你想贖罪,可以用命來洗。

另一個是藤本樹。在《炎拳》和《電鋸人》中,他反復叩問:一個惡人即使真心悔改,他所造成的傷害就會消失嗎?受害者就沒有復仇的權利了嗎?答案是不會消失,也有。“你的無可奈何是真實的,你的醒悟、悔恨是真實的,你的洗心革面是真實的,你成為了好人是真實的 —— 但是這猶如烈火般燃燒的殺意也是真實的。它燃尽了上述真實的一切。” 在藤本樹的世界裡,原諒從不必然,懺悔也不是贖罪券,血債,終究只能血償。

拒絕那種輕飄飄的倫理、偷懶式的寬恕,它們的敘事不尋求解脫,而是追問代價。這或許才是故事應有的重量。原諒可以是一種個人選擇,但它從來不應成為道德綁架。寬恕可以是一種偉大,但它絕不應當廉價。當我們再一次在螢幕前看到反派下跪、主角心軟時,或許該問一問:這原諒到底是出於仁慈,還是出於敘事上的懶惰?這和解到底是道德的昇華,還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遺忘?“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八個字從來不是野蠻,而是文明對公理最深的尊重。


轉載:《為什麼日漫裡充斥著大量的廉價的寬恕和原諒?》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sp7zzEPx/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