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黑毒舌

腹黑毒舌

《为什么日漫里充斥着大量的廉价的宽恕和原谅?》作者:天人合意

为什么日漫里充斥着大量的廉价的宽恕和原谅?

还记得《我的兄弟是顺溜》中那句掷地有声的台词吗?“他们杀了我全家,凭什么一句投降就可以回家?” 这句话之所以震撼,正因为它撕开了一层我们习以为常的、近乎虚伪的和解叙事,直指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某种更深层的东西。那不是仇恨,而是公义。

儒家传统中关于复仇最经典的两句话,其实早已写进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 “九世之仇犹可报乎?十世之仇犹可报也。” 出自《春秋公羊传》,讲的是纪侯谮齐哀公,至襄公九世,国仇仍必报。
  •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说得明明白白:无差别的原谅,其实是对善的背叛。
    这并非鼓励血腥,而是强调一种道德上的对称 —— 罪恶必须付出代价,善意才值得回馈。原谅可以发生,但它绝不廉价。

而日漫中我们却常看到另一番景象:坏人作恶多端、屠城灭国,却在最后一刻流泪忏悔、下跪求饶。于是主角收刀入鞘,观者热泪盈眶。 弹幕刷起 “他也只是个可怜人”。罪与人被精巧地切割开来 ——“不要恨人,要恨罪。”“无论什么理由,杀人都是罪恶的,哪怕对方是杀人犯。”

这种叙事背后,藏着一段未被真正安放的历史,与一个民族深层的紧张。 大部分日本人对过去的侵华历史心知肚明,他们知道自己曾经做过什么,也潜意识地恐惧着某种报复的伦理可能性。这也是一种文化无意识中的防御机制启动了 —— 通过故事一次次演练 “只要道歉就会被原谅” 的情节,他们试图在虚构中消解现实中的罪责焦虑。“弯腰、下跪、流泪”,这三个动作几乎成了日式赎罪的标准仪式。一旦完成,叙事便迅速转向和解与救赎,仿佛罪恶真能被泪水洗涤,被时间稀释。

但真的所有日本创作者都认同这一套吗? 并不。有两个人用画笔提出了异议。一个是鸟山明。弗利萨与孙悟空有一段极为精彩的对话: 弗利萨说:“你们赛亚人就没滥杀无辜吗?” 孙悟空答:“所以赛亚人也灭亡了。” 弗利萨笑:“消灭赛亚人就是我干的。” 孙悟空平静回应:“现在轮到我来消灭你了。” 没有原谅,没有和解,只有因果。借悟空之口道出一个冷酷而公平的宇宙法则: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亡族之仇,须以亡族偿还。你想赎罪,可以用命来洗。

另一个是藤本树。在《炎拳》和《电锯人》中,他反复叩问:一个恶人即使真心悔改,他所造成的伤害就会消失吗?受害者就没有复仇的权利了吗?答案是不会消失,也有。“你的无可奈何是真实的,你的醒悟、悔恨是真实的,你的洗心革面是真实的,你成为了好人是真实的 —— 但是这犹如烈火般燃烧的杀意也是真实的。它燃尽了上述真实的一切。” 在藤本树的世界里,原谅从不必然,忏悔也不是赎罪券,血债,终究只能血偿。

拒绝那种轻飘飘的伦理、偷懒式的宽恕,它们的叙事不寻求解脱,而是追问代价。这或许才是故事应有的重量。原谅可以是一种个人选择,但它从来不应成为道德绑架。宽恕可以是一种伟大,但它绝不应当廉价。当我们再一次在屏幕前看到反派下跪、主角心软时,或许该问一问:这原谅到底是出于仁慈,还是出于叙事上的懒惰?这和解到底是道德的升华,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遗忘?“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八个字从来不是野蛮,而是文明对公理最深的尊重。


转载:《为什么日漫里充斥着大量的廉价的宽恕和原谅?》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sp7zzEPx/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